谚语辩论谚语有什么规律,美国老板啊,该如何与你沟通?

美国老板啊,该如何与你沟通?

说到和老外沟通,我总觉得只要英语口语好就没太大问题了。可真正来外企做白领打工,才发现就有太大障碍了。用英语交流还行,毕竟有语言环境,达到流利自如其实不难。可要做到与美国老板上司沟通默契却很难。常常一点儿小事就会产生误会、芥蒂和不信任,甚至被炒鱿鱼。真郁闷!为什么中国人英语学得再好,在外企也很难进入决策层,去办留学出国签证,却常被拒签,即使到美国也很难进入主流社会?像我这样郁闷的白领们很普通,严重的不能自拔到想自杀以求得解脱!
于是,我也开始乐观地寻找解脱的积极办法。通过好友的竭力推荐,我去聆听了被白领知识分子奉为代表精英新锐先锋文化精粹的"律商"学说创立人张翔先生的精彩演讲。真是意外,他竟然与疯狂英语李阳是同胞兄弟,而且还是中国第一套英语口语六级分级教程《掌握英语口语》的主编,畅销教材《掌握英语》、《征服英语口语》、《掌握英语8000词》的作者。两兄弟一个疯狂,一个律商,真不可思议。
在张老师编著的《掌握英语口语》六级教程中,要经过阶梯式的问答回应级、情景描述级、有效交流级、复述总结级、思维讲演级,最终提升到讨论谈判辩论级。在有效交流过程中,中国人与美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八大障碍(这也是国内第一次分析总结中西方跨文化交流障碍与沟通技巧),我这里就把口语六级中自己最有感触的几点列举出来,与网友们共享。(因篇幅有限,先将书中的中文列出,英文省略。)
1.个人主义和团体主义谚语American Proverb
自助者天助。
富兰克林做你想做的事情。
Chinese Proverb
单梁难撑房。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赛评】金钱是否万恶之源

2001 国际大专辩论会 大决赛:金钱是否万恶之源 正方:武汉大学;反方:马来亚大学 正方一辩点出了三点钱是万恶之源的原因:一是无限的欲望和有限的占有之间的矛盾;二是钱本身扭曲正确价值观的能力,可以说这一论点是建立在第一个论点上的;最后一点是钱异化了人钱之间的关系。从这三点看来,一辩的逻辑可以算比较明晰。第一点说明了为什么钱对人有特别大的吸引力,第二点建立在第一点上说明了钱因为这种吸引力而产生了可以强制打开社会制度漏洞的恶的力量,第三点说明了人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迷失自我产生了以金钱为目的的恶,同样建立在第一点之上。也就是说,一辩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总起的论点说明钱的吸引力,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以钱为手段的恶和以钱为目的恶。从单个人的发言来看,结构是很紧密的,从立论来看,也可以比较完整的阐述主要的论点。但是一辩的陈词并不能算是非常有说服力(个人看来),尽管内部逻辑严谨,但是从观众无法立即反应、无法全神贯注地吸收全部内容的角度来看,整个立论的层次表现得似乎有点不够。此外,由于措辞的一点失误,也使得立论的走势有时候倾向于赞同对方的“金钱无恶,恶在人心”的观点。排除这些,我认为一辩主要的亮点在于点出了金钱可以滋生出“种类繁多”的恶,为接下来的双方对辩埋下伏笔,我在下面会再提到。 反方的主要结构是比较明确的,并且前三辩的陈词都在主要骨架上对应正方的陈词做出了一定的反应。反方一辩从钱产生的恶无法覆盖所有的恶以及钱作为“万恶之源”是否具有足够的根源性两点进行辩驳。接下来的二辩三辩各自就其中一个论点展开陈词。但是显然的是,正方对覆盖面这个问题早有准备,也就是上面说到的伏笔。赛后评委点评认为,此处对“万”字的诠释正方和反方各有见解,但正方没有在一辩中点出,失了先机,我则认为不然。一辩在陈词中尽管没有直接点出,却已埋下了伏笔,保证了结构严谨性的同时留了一个陷阱给反方钻。果然,反方一辩提到覆盖性问题的时候着重地打了下去。这个时候镜头一转,我们看到,正方二辩袁丁,笑了。轮到正方二辩陈词时,二辩自信地笑着站了起来,摆出一副早有准备的架势,开始对“万”字的定义进行扭转。由于事先的准备,反方二辩只能接着对钱不足以覆盖全部恶源的问题进行阐述,虽然反方二辩的语言非常具有张力,甚至应该说他的陈词真的十分精彩,但却由于对“万”的定义作出的辩驳比较无力,恰好落入正方的圈套而显得没有达到十分的效果。在前面的陈词中,可以说正方在“万”字上占足了先机,而反方由于碰巧的论点排阵,显得完全落入了正方的节奏。但是此时,正方的薄弱之处也开始暴露了。“钱是万恶之源”的这种说法,本身就只是一种社会的俗语,意在说明钱的诱惑力之大,劝诫世人以平常心待钱。本身这类谚语的共同特点就是夸大以达到效果,因此注定了正方的逻辑上的薄弱。从二辩我们可以看到,正方在结束了对“万”字的定点爆破以后就开始了有条理的罗列事例,气势做足了,但由于没有对逻辑做进一步的轮证,明显对接下来的对辩贡献较小。 接下来的正方三辩,也是该场的最佳辩手,语言张力更是非同一般,引起场上鼓掌连连。但是分析其陈词就会发现,因为没有进一步的扩大优势,正方的漏洞正在逐步扩大。三辩的陈词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对方的事例的辩驳,二是继续举实例。举实例的思路很明确,二辩举了中外历史,那我就举现代社会,同样可以证明一辩提出的论点。在这方面,正方加强了在场上的气势,显得材料充足。但是反驳的部分就让我捏了把汗。虽然三辩的反驳十分犀利地点到了事例背后钱所占据的地位,且语言绝妙,一针见血,但是却让我觉得没有必要。双方二辩的主要冲突点都集中在了“万”字上,对于这个字,正方的观点应该是“万不代表所有”,所以如果坚持这个立场,反方的事例是可以不必辩驳的:因为今天只说金钱可以产生许多罪恶,并不否认也有别的源头产生恶,对方的论据是脱离辩题的。但是三辩却对对方的事例一一反驳,虽然精彩,却有画蛇添足之嫌。毕竟事例那么多,驳倒了一些反方还能再举,这些反驳并无法达到三辩所说的“论据不成立因此无法证明论点”的作用,反而显得正方有点模糊,有点拖泥带水。二三辩对自己的体系的阐述的贡献都不是非常的大,使得正方对比反方开始显得单薄了。总体来说,到正方三辩陈词为止,正方应该占优势,但是二三两辩陈词的时间花费得没有效率。 接下来,形势就开始改变了。反方三辩依照计划,从根源性出发,打出了三个正方直到比赛最后也无法完全正面应对的论点:一个是钱无主观能动性,无法称为恶,恶的是人类无节制无节操的欲望;另一个是钱不仅能导出恶,也能导出善;最后一个是原始社会没有钱却有恶,恶在钱先,钱不可能是万恶之源。前者应该是反方最有利的攻击点,中间一个没有过多渲染有点力道不足,而第三个是一个有力的辅助,但作为主攻点来说尽管逻辑没有问题,还是会让人觉得缺乏说服力。此外,最后者的攻击力同样建立在“万”的立场上,对于后面开始了“万”字定义上的僵持后的双方都有点无法用上全力强调或者反驳该点的感觉。 到这里,陈词结束,正方没有利用好三个辩手的时间建立起完备的堡垒,体系还没有饱满;相比之下,反方在口舌之争中有时稍微落后,却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需要用到的前提都已提出,也已经显得较为丰富了。 自由辩论中的周旋涉及到双方立场以及各自辩论技巧的使用,显得有点混乱(我觉得的????),但是可以总结其中比较有价值的进展。首先是恶与钱的先后问题——反方在自由辩论中首先使用了这个作为攻击点。正方对以兽性、动物性,有一定反驳力;反方则指出(没有直接指出,但实际上是这个意思)钱的出现与人之为人的历史界定点没有必然联系也没有重叠,进行了打压,这个时候正方三辩开始了周旋,避开了问题,这个点的辩论结束。 接下来反方试图在“万”字上再做文章(有趣的是反方避开了三辩直接跳到二辩发言,有可能反方队伍本身的分工就是二辩负责这一部分的),被正方进行了强辩,较为无理,但可以看作是争取调整的时间的做法。接下来几个来回略显混乱,然后又开始了双方互相举例。在这个阶段,正方很明显地在试图从每一个事例中找出一点跟钱有关的地方,从而使对方的事例无力化,有时过于勉强,导致出现了不隐蔽的偷换概念。例如当反方提及南京大屠杀的时候,正方将实行屠杀的日本军人个体的恶偷换成了实行侵略的日本军的恶,从而与金钱挂上了勾,相当于是回避了问题。反方抓到了这个破绽,开始追击。接下来又开始了没有大进展的周旋,问题集中在覆盖面上,而正方没有坚持立场,开始不断地回避。但是反方一辩在场上出现了一个决策失误,将正方的例子总结为“都是一个,贪钱的例子”,企图一击致命,本来说的话没有错,但却提醒了正方,或说是给了正方一个台阶,于是正方三辩抓住机会,从反方的例子上迅速将话题转移到了己方另一个论点上,即金钱作为作恶的手段,有把罪恶正当化的力量。随后反方重新开始关于**(反方很喜欢这个例子,而且明显做过准备)的举例、举数据,但此时正方已调整过来,给出了正确的反应,于是双方开始了在“万”字的概念上的僵持。在这个问题上双方的立场都很明确。正方认为“万”字的解释,九种而无一个是全部的意思,反方则认为不能将“万”字单独抽出,应该看整个词语的意思,否则只能是断章取义。以我的观点来看,这层解释应当是反方更具说服力、更加辩证,也比较符合人理解词语的习惯,但是可惜的是反方似乎没在这上面做过太多的准备,无法给出几个权威的解释作为依据,仅仅举出了词语的出处却没举出释义甚至原文,只举出了理解的方法却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还与对方重复地引用了辞海,显得缺乏真实性,导致始终无法组织一个有杀伤力的攻击。僵持之下,正方主动引开话题,又回到起点上举例。这时反方改变了攻击点,开始以人之罪还是钱之罪作为突破口。被正方二辩打乱之后,反方一辩直接地要求正方正面回答(反方一辩对这类混淆话题的语言显然有过人的眼光和果断追击的判断力,在比赛中多次出现)。于是正方三辩出来救场;正方三辩的特点是喜欢在对方的事例中抓住漏洞以击溃对方的攻势,言语尖锐,但是这样一来就容易就事论事,显得缺乏大局把握,不过作为争取调整的时机来说是个很好的辩手。 再往后的自由辩论就没有太大的客观性了。随后是四辩总结陈词的部分了。反方的四辩在这个环节展现过人的总结能力和清晰严谨的逻辑思维。尽管语言上有些混杂导致有时搞不清楚他要说的话,但从他的陈词层次来看,他还是全面地反驳了对方的观点,一个不漏地施加了最后打死的一板砖。在这位辩手的数不清的“突然间”之后,正方四辩开始总结。可能由于正方本身体系就比较单薄,没有太多可说,正方首先再次对“万”字做了有利于己方的强调性诠释,然后开始了各种引用。期间提到湖水之中有了污秽的类比,总算第一次正面应对了“恶源在人在钱”的问题;此外还点到了“万恶之源”不是恶,算是回应了反方关于“钱有时结出恶果有时结出善果”的论述,也将正方的论点拔高到价值层面。可惜的是,这些需要大量论证的观点直到最后才被简单地提出,已经完全无法发挥语句原有的力量了。 这场辩论赛的录像我看了两遍,第一遍从头到尾,第二遍根据印象挑着看。第一遍看下来,觉得双方势均力敌,甚至正方在语言驾驭方面更胜一筹。尽管发现了不少漏洞,但是作为场上应变来说,对方也无法马上抓住,因此无伤大雅。但是第二遍就发现,正方的华丽语言背后缺乏完整的逻辑体系,没有办法对对方的多点攻击一一做出即时反应,直接导致了三辩不得不就事论事,二辩不得不经常偷转话锋混淆攻击。因此反方的胜利取得得并不心虚。 当然,以上评论完全出于个人观点,只是对本场辩论赛的其中一种诠释,有任何的不当之处都请见谅。

诸葛亮为什么怕老婆1

《诸葛亮为什么怕老婆》 作者:丁丁猫的红爪爪 之历史辩论 据说诸葛亮的老婆阿丑奇丑无比,但是诸葛亮为什么怕老婆?这个问题大家谁也没有注意,我来分析一下吧。诸葛亮后家的谋略和算计之高,并不压于诸葛亮本人。《三国演义》中描述,诸葛亮把陆逊困入八阵图的石头阵,正欲自杀,忽然有一老人指点迷津得以脱险,正是诸葛亮的老丈人皇莆。出于书香门第的阿丑,身受父亲教育,自然也是很厉害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与他大谈天下(即著名的《隆中对》),那时诸葛亮风流倜傥,人才自然是很帅气了,后来为什么拿了一把不好看的扇子(羽扇)呢?据说,是阿丑送了一把羽毛扇子给诸葛亮。阿丑问:“君知道我为什么要送一把扇子给你呢?” 亮曰:“情深所至,赠送扇子以表达心意。”阿丑曰:“只对一半。”亮曰:“为何?”阿丑曰:“用于遮面。”亮曰:“为何?”阿丑曰:“刘皇叔三顾茅庐时,君与皇叔大谈天下,谈及你的治军治国良策时,精神焕发,眉飞色舞,唾沫横飞;谈及曹军大兵压境,不得已孙刘联军时,忧心满面,眉头紧锁;作为军师,掌握国家兵权,调兵谴将,士兵将领都可以从你面容看出成败,岂不影响士气?国家命运皆控制于你心,如何能够喜怒形于色?妾送你羽扇,用于遮面而。” 下一回评说《空城计》

古代谚语是什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诚实,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这种诚实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如果以不知为知,不仅不诚实,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进步。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大意】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一事无成,那就会被别人视为“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大意】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提示】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来也有许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走遍了南方许多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仅仅靠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出处】《荀子·修身》。

【大意】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提示】任何一项事业都要靠实践去完成。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走,永远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会一事无成。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出处】《荀子·儒效》。

【大意】听说过而没有亲眼见到,虽然听得很多,必定会有许多是错误的;见到了而不能理解,虽然记住了,必定会有许多并袜是虚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虽然知识丰富,也必定会遇到困扰。

【提示】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个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因为“力行”不仅可以检验通过前三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出处】《荀子·性恶》。

【大意】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现今寻找依据,善于谈论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寻找证明。

【提示】无论说什么话,如果想要让别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而证据往往表现出事物的关联性,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谨于言而慎于行。

【出处】《礼记·缁衣》。

【大意】说话要严谨,行动要慎重。

【提示】这句话告诫人们,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凭一时冲动而鲁莽行事。

君子强学而力行。

【出处】扬雄《法言·修身》。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努力去行动。

【提示】强学和力行,都要求一个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努力读书学习,需要有毅力钻研进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同时要缜密思考,把所学和所用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实事求是。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大意】从客观事实中去研究,得出规律。

【提示】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学,不爱虚夸。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书,遇到民间送上善本书备枣,他都找人来誊写一遍,然后把抄好的书给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颜师古评论他这种行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书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书中所讲内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实。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原意。后人把这句话引申为对一切事都应当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凭事实说话。

百闻不如一见。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

【大意】听别人说一百次,不如自己亲眼看一次。

【提示】虽然“耳闻”与“目睹”都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许多情况下耳闻的真实性却值得怀疑,因为经常会被传言所蒙蔽,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更为确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

【大意】站在深潭边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去赶快编织渔网。

【提示】凭空想像而不去实践,正如想品尝鱼的美味却不想去编织渔网,而仅仅站在水边绝滚激羡慕,是没有意义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标迈进,脚踏实地去争取,最终才能达到目的。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出处】王充《论衡·薄葬》。

【大意】对一件事情最好的证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对一个理论最好的检验就是看其是否有证据。

【提示】王充是东汉哲学家,他最讲究实证。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虽然说得神乎其神,他也绝对不信。在《论衡》里,他不厌其烦地辩论,指出鬼之类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种思想在古代独放异彩。

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出处】荀悦《申鉴·俗嫌》。

【大意】名声必须有事实与之相配,做事情必须有结果来证实。

【提示】这句话提醒人们注意,有时候一个人有很大的名气,但却不一定名副其实;有时候做一件事情有很好的初衷,但却不一定有好的结果。所以,在观察人或事时,都要看其真实的情况或实际的效果,而不要听信虚名。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提示】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处】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大意】古人做学问不遗余力,年少时努力学习到老方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总感觉浅近,要想真正弄懂还要靠自己亲身实践。

【提示】陆游冬夜读书有感,写了八首诗给他的小儿子,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一方面强调在学习上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加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因为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即使是真实正确的,对自己来说也有隔膜。没有亲身实践,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极为重要。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出处】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

【大意】理解得越清楚,实践就越扎实;实践越扎实,认识就会更加清晰。

【提示】这句话说明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和向导,反过来实践又会进一步促进认识的深入发展。只有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才会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接近真理,进步更快。

说时迟那时快 是不是谚语?

虽然不是
谚语大全
但也够用了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册尘,不嫌陡州戚禅。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仔羡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谚语第二缉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一理通,百理融。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人怕理,马怕鞭。

◆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天下的弓都是弯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

◆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有理说实话,没理说蛮话。

◆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

◆有理赢,无理输。

◆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

◆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

◆会走走不过影,会说说不过理。

◆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

◆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好酒不怕酿,好人不怕讲。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走路怕暴雨,说话怕输理。

◆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理不短,嘴不软。

◆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

◆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谚语第三缉
◆人有志,竹有节。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

◆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

◆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小人记仇,君子长志。

◆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不磨不炼,不成好汉。

◆木尺虽短,能量千丈。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钢。

◆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

◆水往下流,人争上游。

◆只要自己上进,不怕人家看轻。

◆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

◆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鸟往明处飞,人往高处去。

◆生人不生胆,力大也枉然。

◆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宁可人穷,不可志穷。

◆宁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

◆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宁做穷人脚下土,不做财主席上珍。

◆宁愿折断骨头,不愿低头受辱。

◆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

◆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

◆宁吃开眉粥,不吃皱眉饭。

◆宁肯给君子提鞋,不肯和小人同财。

◆宁打金钟一下,不打破鼓千声。

◆宁叫钱吃亏,不叫人吃亏。

◆宁死不背理,宁贫不堕志。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有上不去的天,没过不去的关。

◆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

◆好汉凭志强,好马凭胆壮。

◆好汉不吃闷头亏,好鸟不钻刺笆林。

◆好汉做事干到底,好马登程跑到头。

◆好男不争财和产,好女不争嫁时衣。

◆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拔就亮。

◆志高品高,志下品下。

◆走路不怕上高山,撑船不怕过险滩。

◆男人无志,钝铁无钢,女人无志,乱草无秧。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谷要自长,人要自强。

◆没有锯不倒的树,没有敲不响的钟。

◆穷莫失志,富莫癫狂。

◆穷人不攀高亲,落雨不爬高墩。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

◆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

◆树老根子深,人老骨头硬。

◆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

◆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猫骑兔。

◆胆大走遍天下,胆小寸步难行。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

◆菜无心必死,人无心必亡。

◆菜能吃,糠能吃,气不能吃;吃能让,穿能让,理不能让。

◆猛虎不处劣势,雄鹰不立垂枝。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愁人苦夜长,志士惜日短。

◆愿为众人死,不为一人亡。

◆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谚语第四缉
◆一人修路,万人安步。

◆一人作恶,万人遭殃。

◆一人不说两面话,人前不讨两面光。

◆一山出虎,百家猪死。

◆一字两头平,戥秤不亏人。

◆一好遮不了百丑,百好遮不了一丑。

◆一个鸡蛋吃不饱,一身臭名背到老。

◆人怕放荡,铁怕落炉。

◆人怕引诱,塘怕渗透。

◆人怕私,地怕荒。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人靠自修,树靠人修。

◆人靠心好,树靠根牢。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人前若爱争长短,人后必然说是非。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刀伤易治,口伤难医。

◆大路有草行人踩,心术不正旁人说。

◆千金难买心,万金不卖道。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不怕怒目金刚,只怕眯眼菩萨。

◆不怕虎狼当面坐,只怕人前两面刀。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鬼吓人,就怕人吓人。

◆不要骑两头马,不要喝两头茶。

◆不是你的财,别落你的袋。

◆不吃酒,脸不红;不做贼,心不惊。

◆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

◆天凭日月,人凭良心。

◆歹马害群,臭柑豁筐。

◆劝人终有益,挑唆害无穷。

◆打人两日忧,骂人三日羞。

◆打空拳费力,说空话劳神。

◆击水成波,击石成火,激人成祸。

◆只可救人起,不可拖人倒。

◆只可劝人家圆,不可劝人家离。

◆只可救苦,不可救赌。

◆只有修桥铺路,没有断桥绝路。

◆只有千里的名声,没有千里的威风。

◆鸟惜羽毛虎惜皮,为人处世惜脸皮。

◆宁可认错,不可说谎。

◆宁可荤口念佛,不可素口骂人。

◆宁可无钱,不可无耻。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宁可明枪交战,不可暗箭伤人。

◆宁可一日没钱使,不可一日坏行止。

◆宁叫心受苦,不叫脸受热。

◆宁伸扶人手,莫开陷人口。

◆宁救百只羊,不救一条狼。

◆发誓发得灵,监房无罪人。

◆皮鞭伤肉,恶语伤心。

◆有话说在当面,有事摆在眼前。

◆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

◆有心烧香,不论早晚。

◆当着真人,别说假话。

◆行为不正经,舌头短三分。

◆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

◆知足称君子,贪婪是小人。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

◆知过不难改过难,言善不难行善难。

◆狗咬人,有药治;人咬人,没药医。

◆狐狸总要露尾巴,毒蛇总要吐舌头。

◆贪图小利,难成大事。

◆使心用心,反害自身。

◆和气生财,忤逆生灾。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刻薄成家,终无久享。

◆做贼瞒不得乡里,偷食瞒不得舌齿。

◆做贼偷葱起,贪污揩油起。

◆偷来钱,两三天;血汗钱,万万年。

◆偷吃不肥,做贼不富。

◆脚正不怕鞋歪,心正不怕雷打。

◆脚踏十字稳,不怕棒槌滚。

◆猫鼠不同眠,虎鹿不同行。

◆船头坐得稳,不怕风来颠。

◆银钱如粪土,脸面值千金。

◆清贫常乐,浊富多忧。

◆谎话讲不得,庄稼荒不得。

◆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进屋要偷鸡。

◆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

谚语第五缉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心想赶两只兔,反而落得两手空。

◆一回经蛇咬,三年怕草绳。

◆一问三不知,神仙没法治。

◆一年算得三次命,无病也要变有病。

◆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乱晃。

◆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月亮。

◆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钓。

◆人爱富的,狗咬穷的。

◆人越嬉越懒,嘴越吃越馋。

◆自己做错不算数,别人做错打屁股。

◆自家的肉不香,人家的菜有味。

◆自称好,烂稻草。

◆多鸣之猫,捕鼠必少。

◆论旁人斤斤计较,说自己花好稻好。

◆好药难治冤孽病,好话难劝糊涂虫。

◆伶俐人一拨三转,糊涂人棒打不回。

◆身穿三尺衣,说话无高低。

◆没钱时挨饿,有钱时耀阔。

◆纸做花儿不结果,蜡做芯儿近不得火。

◆鸡大飞不过墙,灶灰筑不成墙。

◆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步步歇。

◆看佛警僧,看父警子。

◆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

◆爹不识耕田,子不识谷种。

◆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家人说话耳旁风,外人说话金字经。

◆家无主心骨,扫帚颠倒竖。

◆烧的香多,惹的鬼多。

◆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

◆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

◆眼大肚子小,争起吃不了。

◆眼睛不识宝,灵芝当蓬蒿。

谚语第六缉
◆一路精,赚金又赚银;路路精,无钱吃点心。

◆十里认人,百里认衣。

◆大王好见,小鬼难求。

◆大老爷丢签,老百姓啃砖。

◆大树一倒,猢狲乱跑。

◆大黄医好人无功,人参治死人无过。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下不得毒手,成不了财主。

◆上了赌场,不认爹娘。

◆门前有个讨饭棍,骨肉至亲不上门。

◆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

◆小人自大,小溪声大。

◆天下乌鸦一般黑,世上财主一样狠。

◆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天大的官司,地大的银子。

◆天理地理,有钱有理。

◆不种泥田吃好饭,不养花蚕着好丝。

◆牛角越长越弯,财主越大越贪。

◆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

◆父望子成龙,子望父升天。

◆为富不仁 ,为仁不富。

◆文官三只手,武官四条腿。

◆文官动动嘴,武官跑断腿。

◆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财大折人,势大压人。

◆冷,冷在风里,穷,穷在租里。

◆穷人心肠好,富人心如刀。

◆穷人手脚黑,富人心眼黑。

◆穷人求饭吃,富人胀破肚。

◆穷人的汗,富人的饭。

◆闷头狗,暗下口。

◆武官会杀,文官会刮。

◆拍马有个架,先笑后说话。

◆狗咬穿烂的,人舔穿好的。

◆狗仗人势,雪仗风势。

◆狗朝屁走,人朝势走。

◆贪婪鬼没个饱,吝啬鬼不知富。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和尚不说鬼,袋里没有米。

谚语第七缉
◆一手难遮两耳风,一脚难登两船。

◆一手捉不住两条鱼,一眼看不清两行书。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一样事,百样做。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

◆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

◆一笔画不成龙,一锹挖不出井。

◆一分价钱一分货,十分价钱买不错。

◆十个钱要花,一个钱要省。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看从小,马看踢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草。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出门看天色,炒菜看火色。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宁失一事,不失一时。

◆对强盗只能用刀子,对恶狗只能用棍子。

◆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

◆有一兴必有一败,有一利必有一弊。

◆有话说在明处,有药敷在痛处。

◆有果必有因,有利必有害。

◆有上坡必有下坡,有进路必有出路。

◆吃饭先尝一尝,做事先想一想。

◆吃菜吃心,听话听音。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刚则易折,柔则常存。

◆会说的惹人笑,不会说的惹人跳。

◆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怪别人。

◆会跳的先缩脚,会撞的先缩脖。

◆全是生姜不辣,全是花椒不麻。

◆先钉桩子后系驴,先撒窝子后钓鱼。

◆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

◆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

◆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

谚语第八缉
◆人无笑脸休开店,会打圆场自落台。

◆人美不在貌,美在心意好。

◆人讲礼义为先,树讲花果为原。

◆大欺小,不公道;大帮小,呱呱叫。

◆小心不怕多,有礼不在迟。

◆小的不哄,老的不欺。

◆不怕衣服有补钉,只怕心灵有污点。

◆见人不施礼,枉跑四十里;见人施一礼,少走十里地。

◆打怕的人是假的,敬怕的人是真的。

◆打人不打脸,吃饭不夺碗。

◆叫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让路不是痴汉,躲路不是呆人。

◆当着矮人,别说矮话。

◆争着不够吃,让着吃不了。

◆行路能开口,天下随便走。

◆好饭不怕晚,好话不嫌慢。

◆买卖不成仁义在。

◆你敬人一尺,人敬您一丈。

◆你对人无情,人对你薄意。

◆冷天莫遮火,热天莫遮风。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君子争礼,小人争嘴。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赢一步。

◆若要好,大让小。

◆事怕合计,人怕客气。

◆和人路路通,惹人头碰痛。

◆美言美语受人敬,恶言恶语伤人心。

◆说归说,笑归笑,动手动脚没家教。

◆逢着瞎子不谈光,逢着癞子不谈疮。

◆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爱徒如爱子,尊师如尊父。

◆敬老得老,敬禾得宝。

谚语第九缉
◆一天省下个葫芦头,一年省下只大黄牛。

◆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

◆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一天一根线,十年积成缎。

◆一天吃餐粥,一年省石谷。

◆一滴汗珠万粒粮,细水长流度灾荒。

◆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

◆万物土中生,全靠两手勤。

◆寸土寸金,地是老根。

◆寸土不空,粮食满囤。

◆上山弯弯腰,回家有柴烧。

◆千靠万靠,不如自靠。

◆门前有马非为富,家中有人不算穷。

◆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

◆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不怕少年苦,只怕老来穷。

◆不怕吃饭拣大碗,就怕干活爱偷懒。

◆少不惜力,老不歇心。

◆手艺是活宝,天下饿不倒。

◆长江不拒细流,泰山不择土石。

◆今日有酒今朝醉,明天倒灶喝凉水。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毛毛雨,打湿衣裳;杯杯酒,吃垮家当。

◆心要常操,身要长劳。

◆火越烧越旺,人越干越壮。

◆尺有尺用,寸有寸用。

◆双手是活宝,一世用不了。

◆水滴石穿,坐食山空。

◆功成由俭,业精于勤。

◆好问不迷路,好做不受贫。

◆劳动钱,万万年,贪污钱,在眼前。

◆求人不如求己,使人不如使腿。

◆弄花一年,看花一日。

◆囤尖省,日子长;囤底省,打饥荒。

◆囤尖浪费看不见,到了囤底后悔迟。

◆男也懒,女也懒,下雨落雪翻白眼。

◆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每日省一钱,三年并一千。

◆近河莫枉费水,近山莫枉烧柴。

◆冷天不冻下力汉,黄土不亏勤劳人。

◆没有乡下泥腿,饿死城里油嘴。

◆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

谚语第十缉
◆一个不敌两人计,三人合唱二台戏。

◆一人一双手,做事没帮手,十人十双手,拖着泰山走。

◆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人难唱独板腔。

◆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有商量;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一根草搓不成索,一根篾编不成箩。

◆一根木头难成排,一根稻草难捆柴。

◆一根线,容易断;千根线,能拉纤。

◆一根竹竿容易弯,三缕丝线扯断难。

◆一只脚难走路,一个人难成户。

◆一只蜂酿不成蜜,一颗米熬不成粥。

◆三勤一懒,想懒不得懒;三懒一勤,想勤不得勤。

◆千树连根,十指连心。

◆风大就凉,人多就强。

◆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齐心家不散。

◆兄弟协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变金。

◆鸟多不怕鹰,人多把山平。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团结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会说难抵两口,会做难抵两手。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助人要及时,帮人要诚心。

◆邻居失火,不救自危。

◆兵不离队,鸟不离群。

◆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

◆虎离山无威,鱼离水难活。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单筷难挟菜,独翅难飞天。

◆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

◆独柴难引火,蓬柴火焰高。

◆独木不成林,单弦不成音。

◆家不和,外人欺。

◆家和日子旺,国和万事兴。

谚语第十一缉
◆一人难驾大帆船,双手难遮众人眼。

◆一人难顺百人意,一墙难挡八面风。

◆一针不补,十针难缝;有险不堵,成灾叫苦。

◆一只眼,看不远;千只眼,看穿天。

◆一娇百病生,浅水溺死人。

◆出笼的鸟儿难回,出口的话儿难收。

◆只有大意吃亏,没有小心上当。

◆失事容易,得事艰难。

◆宁可悔了改,不可做了悔。

◆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对人要宽,对己要严。

◆过头话少说,过头事少做。

◆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风扬。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自夸没人爱,残花没人戴。

◆字不可重写,话不可乱传。

◆豆腐莫烧老了,大话莫说早了。

◆实干能成事,虚心能添智。

◆绊人的桩,不一定高;咬人的狗,不一定叫。

◆居家要俭,行旅要慎。

◆树大招风,气大遭凶。

◆食多伤胃,言多语失。

◆说话细思考,吃饭细咀嚼。

◆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退。

◆盐多了咸,话多了烦。

◆紧行无好步,慢尝得滋味。

◆柴经不起百斧,人经不起百语。

◆逢人莫乱讲,逢事莫乱闯。

谚语第十二缉
◆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一艺不精,误了终身。

◆一天学会一招,十天学会一套。

◆刀枪越使越亮,知识越积越多。

◆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

◆刀快还要加钢,马壮还要料强。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土地贵在耕种,知识贵在运用。

◆小时不教成浑虫,长大不学成懒龙。

◆不怕事情难,就怕不耐烦。

◆不读一家书,不识一家字。

◆天无边,智无限。

◆木不凿不通,人不学不懂。

◆井掏三遍好吃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比赛必有一胜,苦学必有一成。

◆牛不训不会耕,马不练不能骑。

◆手指有长有短,知识有高有低。

◆心不可不用,地不可不种。

◆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

◆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人不学,不知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东西越用越少,学问越学越多。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鸟贵有翼,人贵有智。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有子不教,不如不要。

◆老要常讲,少要常问。

◆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师傅领进门,巧妙在各人。

◆多从一家师,多懂一家艺。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会教的不如会学的。

◆众人里面有圣贤,土石里面有金银。

◆好铁要经三回炉,好书要经百回读。

◆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话中有才,书中有智。

◆河水不再倒流,人老不再黑头。

◆细想出智慧,细嚼出滋味。

◆细工出巧匠,细泥浇好瓦。

◆要得会,天天累;要得精,用命拼。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树靠人修,学靠自修。

◆种田不离田头,读书不离案头。

◆修树趁早,教子趁小。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仍嫌少。

◆积钱不如教子,闲坐不如看书。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爹娘养身,自己长心。

谚语第十三缉
◆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冤家一堵墙。

◆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人有人情,戏有戏味。

◆人急投亲,鸟急投林。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 » 谚语辩论谚语有什么规律,美国老板啊,该如何与你沟通?

国学

诗经氓名句情境默写

阅读(554)

诗经氓最后一章哪俩句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名句默写【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译文】当年我们梳着总角会宴,彼此言笑晏晏两小无猜,当时你信誓旦

国学

视而不见谚语英语

阅读(1072)

英文翻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

国学

形容小人的歇后语有哪些

阅读(1050)

什么歇后语能形容一个小人想挑战一个伟大的人多元输入法(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自带有九万条词汇,符合题意的歇后语有: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妄想】和【恶狗咬天──狂妄(

国学

关于十七岁的绕口令,寿的雅称是什么?

阅读(768)

寿的雅称是什么?“寿”的雅称      有寿。年满六十岁的雅称,亦称本命年。    喜寿。七十七岁的雅称。宋张即之的草书“喜”字(见《三希堂帖》)形似七十七,故名。    

国学

诗经诵读主持台词,诗歌朗诵会主持词有哪些?

阅读(6250)

诗歌朗诵会主持词有哪些?合::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好! 男:诗歌是我国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女:诗歌是我国的文明的精神支柱 男:正是因为有了诗歌,才有了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国学

苏东坡乐观对联是什么

阅读(6290)

苏轼被贬后他在居住地写的乐观 的对联对联愿意是苏东坡年轻时比较恃才傲物,在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有个老者为了劝告苏东坡不要太自大,就送了他一本书,苏

国学

传统文化对联海报,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阅读(6250)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端午的:插艾草清香缕缕飘九州,划龙舟鼓声阵阵传四海。有关描述中国文化的对联笔墨纸砚 点横撇捺写风骨经史子集 文词章句谱春秋横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端午的:插